客服电话:4000-963-100 合作案例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关于我们

票圈闲话

票交所1元票据会引爆病毒式传播么?

票圈闲话 2020-05-05 15:56:10    金融监管研究院
票交所1元票据会引爆病毒式传播么?

一、票交所1元票据会改变银行业竞争格局么?


近日,票交所平地惊雷,推出了面值1元的“供应链票据”。


单张票据面值从千万元、百万元、十万元,直接降至标准单位1元。这种“供票”是一种新型票据,可以低至1元在所有企业间流通,也可以通过票据包方式组合成任意金额流转,票据包还可以再次拆分为任意小额度再次流转。更有想象力的,1元票据还可以聚合成数亿元的“标准化票据”银行间市场发行,成本可以甚至低至3%以下水平。


似曾相识?对于仍未摆脱新冠恐怖的国人来说,不难理解一个孢子传播的威力,更不难理解“病毒式传播”的真实含义。特别是两种新型票据相互组合,一种是可以“裂变”为1元的供应链票据,与另一种可以“聚变”为亿元的“标准化票据”。此时此刻,我们可能正在迎来票据市场的一场真正变革。


随着1元票据的病毒式传播,会改变银行业竞争格局吗?会有银行借此收割对公账户么?


(一)“裂变”的威力


一个铀235裂变产生的能量众人所知。一张可以拆分转让的“E信”凭证可以在3个月内流转265手,不曾亲历的人也难以体会个中滋味。一张单位1元的票据,在未来时空能够产生能量,足够引爆业界的想象力。


在产业场景中,总是存在巨无霸的核心企业,与长尾的中小供应商之间的共生关系。中型的一级、二级供应商,再上游还可以能有更加小微、个体户、农户、渔民式的多级供应商。因此,在核心企业与一级供应商之间动辄上千万、数百万面额的票据,是无法向长尾的供应商体系进行传播的,这也就导致了核心企业信用无法向上游多级供应商进行传递。


而当票据面值1元之后,核心企业与一级供应商开具的千万元“票据包”,可以像风儿一样自由的拆分、组合、再拆分、再组合,自由的贴现融资、质押贷款融资、非标融资、标准化票据融资、ABS融资。票据产品将会发挥真正的价值。


(二)“场景化”的威力


一个可以裂变、聚变的商票,如果仍然局限在银行的网银上、在UKey的庇护下才能使用的话,那就太没想象力了。本次“供票”的最大革新,实际上是直接嵌入了场景,嵌入了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场景,嵌入了产业互联网的场景,嵌入了企业ERP、财务系统的场景,嵌入了在甲方、乙方交货完成就要选择是现金支付、还是延期支付的场景,嵌入了点击“我要付现”还是“我要开票”的电闪雷鸣的那一刻。


一切在场景中发生,一切在场景中完成。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合同、订单、收货单、发票、付款审批单,一切都已经在场景中,一切都无需上传,一切都自然发生。票据开立了,有了源头活水,大型企业每年动辄数千亿的支付流水,自然而然的化身为票据。


1元票据,让易纲行长所称的“应收账款票据化”,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三)“秒贴”的威力


银票可以“秒贴”了,商票“秒贴”还远么?商票秒贴已来,在1元票据面世后,我们将再次见证“标准化”的威力。


除了面值标准化,商票秒贴所需的“标准化”还包括银行直贴白名单、预授信、自动审核、线上签约、自动放款、收益自动清分、到期自动扣款等几个要素。这些要素,都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执行问题了。


秒贴背后所对接的银行放款渠道,可以是贴现资金、质押贷款资金、投行与私行非标资金、理财与金融市场标准化资金,充分释放银行对核心企业的授信额度,充分释放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的信用利差,充分释放不同类型资金的杠杆效应,充分释放银行家、企业家、科技专家的想象力。


(四)“冷水”的威力


不泼冷水的解读不是好厨子。


“供票”的病毒式传播必然面临传统势力的疯狂围堵和反扑。如果存在100大障碍,如下仅列举六项:


开户问题:法人亲自打飞机去开户,开户后3个工作日启用,是最冷的第一盆水。


管户权问题:你知道国网在中行有授信,但你永远不知道是哪个网点、哪个张三掌握这笔授信,找谁去贴现;


授信问题:一个核心企业会有大把授信,但用于“保贴”的永远只有丁字裤那么一点点。如何把全部授信都可以用作商票业务呢?


征信困境:票据征信如何做,票据评级如何做,票据定价体系是什么,各家银行、银行内风控、授信、计财等部门如何对商票征信、分层、白名单、定价等逐步达成共识?


子公司问题:核心企业无限好,可以开票的都是一级、二级、三级子公司、孙公司、曾孙公司,即使对于全资、控股的下属公司,母公司会否合法、恶意逃废债呢?


贸易背景问题:核心是发票问题、税点问题,本不应是问题,却是大问题。


最终回答下,票交所1元票据会引爆病毒式传播么?会的。会改变银行业竞争格局么?也可能会的。这就要看银行、核心企业与B2B平台采取怎样的应对方案了。


二、央妈主动创新,银行还要继续冷眼旁观么?


毋庸讳言,传统的商票业务几乎是银行的一个边缘业务、冷宫业务。银票保证金成为存款砥柱,银银转贴现是规模利器,但商票业务既没法带来存款,更无法规模上量,难免成为鸡肋。在供应链票据试运行后,商票能否成为银行网红,能够成为各部门争抢的香饽饽,将是检验供应链票据成功与否的最大试金石。


粗粗想来,各位银行民工们,要揽下这个瓷器活,需要在制度层面、技术层面、业务层面都要有金刚钻:


(一)制度层面:风控、授信、计财、法务部门如何支持供应链票据?


对商票业务的风险,银行界的认知实际上是相当混乱的。乐观者认为把控承兑人即可,悲观者连贴现资金受托支付都要一一落实,但总体而言悲观派仍然掌握舆论。票贩子是违法犯罪,央企也有假的子公司,发票多次使用,融资票盛行等等,即使在风控专业团队里也不乏这样的集体认知,商票业务拓展依然面临比较恶劣的舆情环境。


要突破恶劣舆情,需要正本清源。笔者看来,各银行要发展商票业务,最关键的部门反而是法务部。正本清源的关键,就是票据的“无因性”与“有因性”之辩。无因性,是票据的灵魂。票据效力独立存在,票据债务人不得以基础关系所生之抗辩事由对抗票据债权的行使。这是对银行作为债权人的最大保护,也是银行最需要利用的条款。


如果离开“无因性”考虑商票的风险,事情会变得相当复杂。风控部门需要制定详细制度,一一处理票据中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技术风险、道德风险等等。不过,这也是每家银行必须迈出的一步,甚至是第一步。


在明确了法务与风控问题后,商票业务还需要授信部门、计财部门在白名单预授信和定价标准上达成一致意见。在总授信额度中,商票所使用的额度,是否可以最大化,毕竟基于自偿性的贸易背景总体风险相比纯信用贷款还是更加安全的。在定价方面,更需要在明确总原则的基础上,将定价权下放到部门以及分支行,给予经营机构灵活的根据市场变化随行就市定价的权利。


票据创新,首先是基本制度的创新,风控、授信、计财、法务部门是首先要跪拜的部门。金融科技公司与银行的交流,不应是“这张票你收不?”而应是,票据相关风控、授信、计财、法务制度,“你需要么?”


(二)技术层面:“商票秒贴”应当成为银行开展供应链票据业务的技术追求


人民银行和票交所在票据创新上疾兵突进,最伤心的就是看到某些银行或部门的冷眼旁观。回望过去两年的“票付通”,创新浓浓,但大多数银行并未跟进,令人唏嘘。供应链票据堪称通过技术突破法律障碍的经典案例,各家银行是否有接续技术突破的能力,支持商票更高、更快、更强的流转和融资,支持真正的“应收账款票据化”?


笔者认为,一个重要指标是,有多少银行会实现或者仅仅是追求“商票秒贴”?


经过过去两三年的探索,“银票秒贴”几乎完美解决。风控部门对大中小银行进行分层分级,授信部门分别拟定同业授信、转贴额度,计财部门将定价权下放到业务部门,技术部门与运营部门将账户、头寸等问题解决,业务部门需要解决的就是流量与分润问题了。每天早8点各家银行准时报价,企业提交票据秒贴到账,到期备付金自动偿还,一切堪称完美。


然并卵,银票秒贴这样完美的创新,也仅仅是在微众银行、富民银行、蓝海银行、临商银行等为数不多的几家中小银行真正落地。众多大中银行所谓的秒贴,依然是假的。


在商票秒贴领域,需要遵循的技术路线,与银票秒贴几乎没有差异,基本的逻辑仍然是一致的。当然,对于前期承兑白名单的分层、差别定价、账户管理、兑付管理等,还达不到银票的成熟度。商票的秒贴也必然不会一步到位,从央企到央企子公司,从国企到国企子公司,从上市公司到上市公司子公司,从一级子公司到二三级子公司,从AAA、AA到A、BBB、BB等等,循序渐进的实现商票秒贴将是未来三五年的大概率事件。


无论如何,商票秒贴,能不能成为部分银行、多数银行的目标?董事长、行长们,要不要挑战下各个业务部门的能力?否则,大家谈全线上银行、无接触银行、开放式API银行,是认真的吗?


(三)业务层面:我当票贩子我光荣,商票是否会成为各部门争抢的香饽饽?


在银行内部,票据业务需要正名,我当票贩子我光荣,我不创造信用,我只是大企业信用的搬运工。对于银行各个部门、各个分行支行、各个客户经理而言,票据是否会成新宠呢?


票据部门,当然打头阵,需要立即启动与票交所的接口对接,需要争取法务部门统一阵线,需要发动与风控、授信、计财部门的口水战,需要争取行长、董事长的注意力。


普惠部门、小企业中心、小微部等要敢于蹭热点,1元商票,难道不是小微部的主管业务么?难道0.1元才是小微部的主管业务?


投行部门,无论是标准化票据、票据ABS等发行,还是以信托、资管等非标直接投资,“非标”主动投诚“普惠”,顺道绕开开户、区域等顽疾,为央妈分忧为党国做贡献,难道不是又红又专么?


同业部、金融市场部、理财部,转帖自然有巨大套利机会,同时主动投资标准化类产品,同时又通过长尾获取较高利差。票据类标准化产品,需要成为新的投资品类热点。


在银行各个部门,要人人争当票贩子。


当然,“应收账款票据化”道路依然漫长,也远非供应链票据这样一个产品能够毕其功于一役的。各家银行,无论是对公客户的既得利益群体,还是进攻性的中型银行群体,还是区域性银行,都不应再冷眼旁观,要积极的二次创新、三次创新。


否则,央妈会很伤心。


三、1元商票如何玩转全产业链资产负债表?


一切金融问题终究都是财务问题,供应链票据更是如此。评判一项金融工具优劣的第一标准,就是其财务效果。在这方面,供应链票据势将独步天下。


(一)集团内流转消除三角债


可能会让人略显吃惊,1元商票的最大价值,可能并不是在核心企业与多级供应商之间,而是在核心企业集团内部,或者在任何一级供应商的集团内部。


对于一个大型集团而言,内部成员单位之间存在大量的往来款,相互的三角债、拖欠款并不鲜见。假设A、B、C、D各自拖欠1万元,各自报表中都会呈现1万的应收、1元应付。当1万元商票在A-B-C-D-A之间流转一次后,各方的应收应付都完全消失了。这在集团内各子公司都独立考核报表指标的情况下,各自的资产负债率都降低了。


这实际上并不只是在核心企业之间,更可以发生在任何一级供应商内部。当某级供应商拿到某一商票时,在集团内部也可以相互流转,最终抵消完内部三角债,然后再流出体系外。


如此看来,某些公司推行E信模式时动辄6个月流转260多手,也就可以理解了。


(二)集团间流转降低资产负债率


当1元商票在两个集团间的流转时,财务效果就更加明显了。比如某公司财务结构为100单位资产,60单位负债与40单位权益,资产负债率为60%。


当该企业收到20单位票据后直接转出,资产=80,负债=40,资产负债率瞬间降为50%,直降10个百分点。


反言之,为何国内企业资产负债率、杠杆率居高不下?企业表内大量的应收、应付同时存在,直接导致了资产负债率奇高。通过高流通性的票据工具,在不同集团之间迅速流转,最终将降低全行业的资产负债率。


特别是对于民企“降杠杆”,并不一定要强制偿还银行信贷、偿还债券,而是应当创造更多适销对路的金融工具,比如供应链票据。


(三)核心企业多开票如何又控制债务率?


核心企业乃供应链票据之母。核心企业结算工具的选择,将决定票据是否诞生。但在核心企业CFO签发商票的那一刻,应付票据不断增加反而提高了资产负债率。难道核心企业会在全链条甘当雷锋么?


解决问题之道,仍然在于核心企业可以向下游穿透。对于下游的应收账款,应主动索取商票变为应收票据,然后在背书后继续转移给上游、再上游。在这一链条中,即使开票企业是中小企业,根据票据法的可追索权,依然可以基于核心企业信用进行流转。


这样就同时巧妙的解决了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问题、应付账款问题。


此处不得不提到银行的“票据池”产品,应收票据质押后再次开票,或者票据质押贷款,都显著提高了企业的负债率,这与票据本身的优势是背道而驰的。


(四)无心插柳,1元票据或将成为企业理财新宠


1元票据流行后,某些高信用的商票,是否会成为企业现金管理的配置新标的?金额灵活、流动性高、风险可控的低风险商票,似乎没有理由不成为理财配置新选项。


这对于尚无成熟模式的企业理财市场,是不是一抹曙光?当然,这就可能涉及灵魂之问,票据是应收账款还是有价证券?没有贸易背景可以交易商票么?类比高信用债,企业所持高信用票据是应收类,还是类现金资产?


即使不是直接购买单一票据,在1元票据推行后相关的票据类理财产品,或者“标准化票据”,是不是会成为企业理财新常态?


果真如此的话,或许真是无心插柳,1元票据或将激活企业理财市场,为行业之间、企业之间更灵活报表调配提供新工具。


(五)银行参与1元票据神奇的报表效应


银行也是一类特殊企业,杜邦公式同样适用银行。银行版ROE=利差*周转率*杠杆率,银行通过1元商票会如何玩转资产负债表呢?


利差=N供应商利率—核心企业利率定价,可想而知越是长尾,就会创造越大的利差,而长尾恰恰是供应链票据的杀手锏。


周转率,自然是通过直贴、转帖配合,银行在根据自身风控直贴后转贴给其他银行,或再贴现给人民银行,再次赚取利差,也创造了交易性、高周转银行新模式;


杠杆率更为神奇,对于银行银票100%资本计提,信用证20%资本计提,商票实质上是0%资本计提,商票可以放大无限倍杠杆却赚取中收。如果以信用证替代银票,同样是增加银行信用,却放大5倍杠杆,玩转银行资产负债表,市场空间可想而知!


因此,一个新产品的活力,看给各方带来的利益;一个金融产品的价值,看对各参与者财务报表的影响。通过供应链票据的高流通性,在全链条企业之间“租借”报表将更加可行,“生态圈”可期。


从财务报表角度看,供应链票据,香!


四、1元票据与1元E信十大差异,商票会替代E信?


供应链票据的灵感,无疑来自E信。中企云链、TCL简单汇、中金云创等公司走向成功,已经使得E信在银行、建筑、家电、钢铁、手机等行业遍地开花,中车云信、铁建银信、电建融信、中铁E信、河钢铁信、TCL金单等,一时间E信、E单遍布大江南北。


且不论供应链票据与E信的诸多相同点,如下逐一论述下两者十大差异:


(一)法律基础不同:供应链票据基于《票据法》,E信基于《合同法》


票据法下,供应链票据首先是票据,自动具备无因性、可追索、到期托收等一系列制度基础,法律关系更加明晰。因此供应链票据平台中,各方无需签署复杂的协议,发生法律纠纷以票据法为准。


E信基于《合同法》,法律基础是债权关系的转让,因此需要注册协议、开具协议、转让协议、融资协议等一系列协议的支持,发生法律纠纷以相关协议为准。


(二)盈利机制不同:供应链票据是服务费收入,E信是价差收入


票据的主要资金投放是银行,因此运营方主要通过技术服务费、融资服务费、渠道服务费等方式向融资人或资金方来收取,获利方式受到很大限制;


E信平台运营方的主要收入是保理、再保理的价差收入,收益可观!


(三)流转场所不同:供应链票据是基于票交所,E信是内部平台


票交所是供应链票据平台的唯一运营方,各家直接接入、间接接入平台仅是业务前端,票据开具、流转、融资都是以票交所登记为生效条件,票据流通过票交所,资金流通过开户银行;


E信是在企业平台内部开具和流转,不与外部机构发生交互,没有统一登记平台,也不与企业开户银行发生交互。


(四)账户体系不同:供应链票据基于真实账户体系,E信基于子账簿或财务公司账户


票据是结算户中主要功能,需要人行登记的真实账户,以便实现资金流的划转。当然因此导致的主要问题是开票企业与融资企业,都需要在放款银行面签开具实体账户,这就让其互联网基因大打折扣;


E信模式成功很大归功于子账簿体系,资金流通过母实子虚账户体系无需面签完美实现放款、还款、部分冻结、扣款等功能,运营主体实现了最大的主动性。


(五)融资路径不同:供应链票据贴现、质押、标准化等融资,E信基于应收账款转让融资


票据一般直接面向银行融资,贴现或票据质押贷款;通过票据质押信托贷款,银行也可以非标资金投放;在标准化后,银行金融市场、理财等资金也可以参与;


E信基础是应收账款转让,因此保理、再保理是基本的容易模式,直接保理可以是保理公司、也可以是银行。应收账款继而做ABS业务,也是对接银行标准化资金的主要渠道;


(六)会计处理不同:供应链票据为应付票据,E是应付E信


白名单下牡丹花开,供应链票据师出名门,财务处理为应付票据,向下游延伸可以债权债务相互抵销;


E信的入账的二类科目实为自创、山寨味浓,核心企业为应付E信,对供应商而言为应收E信。


(七)定价逻辑不同:票据定价较为市场化,E信定价核心企业主导


票据定价逐步走向公开化、透明化,流通性较好,第三方信息也较为完善,最终市场化定价确定不同承兑人的价格;


E信在封闭体系内,定价过程市场化程度不高,供应商在与核心企业议价中不占优势;


(八)二级市场不同:供应链票据可以转贴现、再贴现等,E信为再保理、ABS


票据在贴现后银行与银行间二级市场流转较为通畅,转贴现、再贴现、标准化、ABS等方式较为完善,比如人民银行在疫情期间极低的再贴现价格,让多级供应商都分享了票据的好处;


E信在保理公司与银行之间通过再保理二次融资,但继续在银行之间流转较为困难,仅可以通过ABS等二次流通;


(九)技术路线不同:供应链票据是云+端模式,E信是封闭式平台


供应链票据是云+端模式,票交所本身云模式API对外输出,银行端、企业端自建服务,同时又需要资金与资产的聚合交互;


E信平台是封闭式平台,企业到平台注册,平台本身难以形成一个向资金方、资产方同时API输出的开放式结构;


(十)监管部门不同:供应链票据是人民银行,E信无监管


票据作为结算工具,主管部门是人民银行,供应链票据监管单位自然也是人民银行;


E信的财务处理原则近似商票,但是否为结算工具尚无定论,因此也无明确监管机构;


最后,在识别了供应链票据与E信的十大不同之后,回答下最初问题,供应链票据替代E信吗?


短期内不会的,非不为也,实不能也。E信在账户体系、盈利模式等方面的优势,还是供应链票据不具备的,E信依然有巨大价值,


同时票据在企业与银行接受程度、二级市场等方面,相比E信占有巨大优势,代表着未来!


作者:郇公弟

来源:微信公众号“郇公弟债市圈”


票交所1元票据会引爆病毒式传播么?
票交所1元票据会引爆病毒式传播么?
票交所1元票据会引爆病毒式传播么?



融资线声明:以上内容系编辑整理自相关媒体,融资线为承兑汇票贴现报价服务平台,登载此文处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
最新评论